[本站訊]12月8日上午,南昌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民權教授做客“新杏壇”,在知新樓A620室做了題為“漢藏同源與上古音問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張樹錚教授主持。
講座開始前,張樹錚教授介紹了張民權教授長期從事漢語音韻學史的研究,期待講座可以為大家帶來啟發。

張民權教授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歷代學者對漢藏語譜系關系的不同觀點,認為在漢藏語系的范圍和同源關系難以遽定的情況下,在上古漢語音系的研究中不宜匆忙進行比較的研究。他指出了目前在論證方法上存在的問題:一是在基礎不牢的情況下通過漢語上古音的構擬來確定親屬語言的同源關系,二是古音構擬不是從漢語實際出發而是單方面服從于親屬語言的語音特征,三是強調構擬而缺乏必要的歷史考證,四是對中古《切韻》音系的作用重視不夠。
張民權教授還對藏語的歷史、性質及其與漢語的關系給出了自己的總結與判斷。他從歷史文獻出發,細致地梳理出從西羌語到吐蕃語再到現代藏語的線索,認為現代西藏地區的藏語是以羌語為主的唐代吐蕃語,并且融合了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語言。他指出,語言同源的基礎是有一定數量的同源詞或同根詞,語音系統呈規律性的對應,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我們不應混淆語言接觸與語言同源的關系,也不應混淆族源和語源的關系。在提問環節,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與研究心得,就復輔音、形聲字諧聲等問題,與張民權教授展開討論。
張樹錚教授在總結中認為張民權教授觀點強調了漢語實際的重要性。張樹錚教授還提出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應該思考劃分語系、確定同源關系的意義究竟何在?二是從印第安人語言的復雜分歧現象可以看出,即使是系出同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親屬語言也會產生巨大的差異,這對于我們思考漢藏語系語言的不同也是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