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課外生活基本都被一件事填滿了——為“中國社會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理論社會學論壇”做系列準備工作。每天起床,我的腦子里咕嚕嚕轉的都是:“今天稿子校對完了嗎?”“今天郵件發完了嗎?”“今天的報銷流程還有幾個呢?”,堪稱會議籌備期的“每日三省吾身”。暫且不說校對稿件這項工作有多么的細致繁瑣,單單是每天群里的工作安排就非常令人頭大了。
經歷了近一個月忙碌又充實的籌備工作之后,9月25日,由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承辦的中國社會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理論社會學論壇在山東大學召開。作為負責人林聚任老師的學生,我和小如又義不容辭承擔了會務的重任。此次會議在線上舉辦,會務的工作并不像線下會議這樣兼顧各方面、眼睛隨時關注著全場設備的風吹草動,我們的任務只需要申請在線會議的房間、提前關注發言人的在線狀況和準備情況。雖然會議過程中出了一點小小的紕漏,但是總體上講,我們的會務工作圓滿完成,為理論社會學論壇的成功舉辦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理論社會學的新發展”,分為“理論闡釋與反思”、“社會學方法的理論反思”、“社會理論與中國”,發言人的主題報告涉及韋伯、伯格、盧克曼、吉登斯、涂爾干、科爾曼、布迪厄等多位社會學大家的理論。議題包括提出了如何促進理論、經驗研究、學科發展的新穎觀點,讓我們受益匪淺。這次論壇到會發言人數20人,包括很多知名專家、中青年學者和在讀碩博研究生,他們對于理論研究的深刻見解和精細的挖掘令我非常佩服。我們能看到,社會學家的理論意識在不斷加強,現在也有很多人在通過實踐探索中國本土化的理論,讓外國人也能聽得到、看得懂我們的研究,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結合已經逐漸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過這次理論社會學的論壇會務工作,我不僅收獲的是組織一場學術活動、進行校對工作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在諸位專家、年輕的學術才俊的發言中吸取到的知識以及進行的思考,他們對理論的深入挖掘與探討令人敬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