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11月30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共認定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教育部2019年新認定一流本科課程3559門,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1559門。山東大學新增44門列全國第三,課程總數達到70門列全國第六,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教育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行動。一流課程認定工作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經過網評、會評、公示等程序嚴格遴選產生。這些課程代表著大學課程建設的最高水平和榮譽。山東大學在整體排名取得歷史性突破的同時,五類金課各自成績突出。其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12門列全國第一,社會實踐課程3門并列全國第二,虛擬仿真課程總計11門并列全國第二,線上課程總計32門列全國第七,線下課程12門排名十四。
學校一流課程的建設和申報工作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課程參與度高,覆蓋面廣。課程由本科生院、資產與實驗室管理部等部門聯合組織申報,全校29個學院和機構參與;參與教師189人,覆蓋文理工醫全部學科,既有院士及國家教學名師領銜的名師名課,也有青年講師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第二,齊魯醫學深耕教改,全國引領。醫學課程新增16門,其中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等新形態課程達到13門,教學信息化水平在全國保持引領;基礎醫學院新獲批6門課程,是全校各學院之最。第三,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成效顯著。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校團委依托仿吾班開展紅色之旅社會實踐項目,蘇州研究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依托暑期學校項目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和社會調查實踐,分別獲得社會實踐一流課程。所有入選課程全部加入課程思政設計,成為學校課程思政示范課堂。第四,新工科、新文科課程建設成效顯著。李術才院士的《隧道綜合超前地質預報虛擬仿真實驗》課程、電氣工程學院楊明教授《東北亞能源互聯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課程,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的《人類骨骼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管理學院黃瀟婷教授的《景區旅游產品開發虛擬仿真實驗》課程,代表著學校新工科、新文科實驗平臺建設新進展。國際教育學院馬曉樂教授的《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在體驗式文化教學領域打造出通識教育山大品牌。第五,以本為本、全校協同辦好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學校堅持以本為本,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豐碩成果。在學校黨委、行政領導下,本科生院與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建立“教”與“學”工作聯系機制,全面開展三全育人和素質拓展培養;與財務部、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部、資產與實驗室管理部等部門積極優化本科教育資源配置;與威海校區、青島校區深入開展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促進一體發展。
此次評選既是教育部“雙萬計劃”開局之作,又適逢“十四五”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制定之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既是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重要肯定,又對持續深化新一輪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學校將進一步統籌一校三地,加強校院協同,推動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帶動教材建設和專業發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養最優秀的本科生。


